
《明史》是清朝历经康雍乾三朝的大学士张廷玉主持编纂的。对于后代修史山东炒股配资开户,历来是一个惯例,但《清史稿》有所不同,它的编修者大多是清朝人。例如,总编赵尔巽,他是同治十三年进士,曾在清朝担任过翰林院编修、按察使、布政使、巡抚、民部尚书、盛京将军、江西总督、四川总督等职务,还在溥仪手下当过东三省总督。
清人修《明史》是否公平一直存在争议,而《清史稿》的质量如何,书名本身已经给出了答案。今天我们讨论的重点并非《明史》与《清史稿》的真伪,而是要对比一下明朝和清朝的两位“好圣孙”,看看这两位孙子哪个更称职。
这两位“好圣孙”分别是明朝的朱瞻基和清朝的乾隆帝。我们来看看他们谁更有作为。
为了公平起见,我不会直接表态,而是引用清朝保和殿大学士、军机大臣张廷玉和清末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这两位国史馆总裁的原话,大家读过后,或许能自己得出结论。
张廷玉在《明史·卷九·宣宗》一文中对朱瞻基做了评价。他认为朱瞻基即位后,吏治清明,政事平稳,仓储充足,百姓安居乐业,国家无灾难。即便是强藩突起,朱瞻基也能够迅速削平,成功遏制边疆的骚乱和贼寇,张廷玉评价道:“帝之英姿睿略,庶几克绳祖武者欤。”这段话没有任何批评,甚至认为朱瞻基在保住太子之位方面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他还提到:“仁宗为太子,失爱于成谊……其危而复安,太孙盖有力焉。”意思是朱瞻基帮助仁宗从困境中恢复过来,稳住了太子之位。
展开剩余66%明朝确实有册封太孙的传统,在朱瞻基之前,还有建文帝朱允炆也曾被封为太孙。不过,清朝在胤礽被废之后,就再也没有设立过太子,太孙的概念也就不再提及。
至于乾隆皇帝,作为继承了祖父和父亲双重宠爱的“好圣孙”,他的表现如何呢?同样作为(或曾是)清朝的大臣的赵尔巽,在《清史稿·高宗本纪》中对乾隆的评价就有些复杂。赵尔巽首先夸赞乾隆帝寿命长、在位时间久,称其“运际郅隆,励精图治,开疆拓宇,四征不庭,揆文奋武,於斯为盛”,表示乾隆帝有许多成就。但他也指出乾隆帝“耄期倦勤,蔽于权倖,上累日月之明,为之叹息焉。”意思是,乾隆年纪渐大后,开始怠政,但并未及时放权,最后导致嘉庆皇帝继位时权臣和珅掌握了实际权力,形象上甚至有些像“儿皇帝”。
从这两段评价看,乾隆帝的表现似乎没有朱瞻基那样完美。虽然他在位期间国家昌盛,但晚期的怠政和放权问题却被批评了。
朱瞻基的《捕蝗诗》也显示出他对民生的关注。在面对蝗灾时,朱瞻基不仅修建仓库、提供资金,还亲自出手,指出捕蝗的问题,强调民生的重要性。他的诗中写道:“修省弗敢怠,民患可坐视?拯民于水火,勖哉勿玩愒。”这反映了他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怀。
相比之下,乾隆皇帝对蝗灾的反应则显得较为冷漠。在《清史稿》中,乾隆年间的蝗灾记录仅仅是几次赈灾,但整体来看,朝廷对蝗虫灾害的反应较为淡漠。甚至在乾隆亲自写的诗中,他提到“贝州飞蝗害苗穗”,但是诗意中仍然带着一种与蝗灾无关的悠闲气氛。
从这两位皇帝在面对民生灾难时的不同态度,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不同:朱瞻基不仅关心蝗灾的解决,还积极为民请命;而乾隆则显得相对疏离,对蝗虫问题几乎不予理会,更多地关注自己和太皇太后的事务。
整体来说,朱瞻基的执政较为温和且关心百姓,而乾隆虽然在早期确实有许多成就,但晚期的怠政和对民生灾难的忽视,也让他受到了批评。
那么,对于这两位“好圣孙”,大家又会如何评价呢?
发布于:天津市仁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