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。这个时代充满了风云变幻,也是封建社会史诗般的缩影。 “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”这句话深深吸引了无数人,同时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争议。正因如此,大明朝的历史注定是一个充满精彩人物的时代。 从大明朝的名臣来看,早期的“三杨”——杨士奇、杨荣和杨溥,到了中期,有于谦和王阳明。而到了中后期,最为人熟知的两位人物当属张居正与海瑞。 在土木堡之变之后,大明逐渐由盛转衰,到了万历年间,如果没有张居正的出现,或许大明王朝早已崩塌,朱由检也未必能继位。 张居正实施的万历新政,像是一针强心剂,为大明注入了活力,让王朝短暂回光返照。然而,令人感到奇怪的是,当时身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竟然不愿启用同时期的明臣海瑞。甚至明确表示,海瑞一旦入朝,大明必将动荡不安。难道张居正与海瑞之间有矛盾吗?还是另有原因呢? 土木堡之变后,大明面临内忧外患,国势岌岌可危。幸得于谦力挽狂澜,继续保住了大明的命脉。直到明孝宗的弘治中兴,王朝才稍有恢复。 然而,随着嘉靖皇帝的继位,虽然他聪明非凡,却沉迷于修仙,导致大明朝再度陷入危机。或许天意未绝大明,上天再度赐给了大明一位能臣——张居正,让他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今日低价股票排名,继续延续大明的生命。 公元1547年,张居正在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,成为翰林院庶吉士,相当于现代的博士后。刚步入官场的他,聪明能干,却因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,导致他只能请病回家。幸运的是,他得到了徐阶的赏识,暗中培养,成为了未来的潜力股。
展开剩余64%嘉靖皇帝去世后,隆庆帝继位,张居正终于得以重用,逐渐进入内阁。在他看来,大明朝的危机不仅来自外部压力,更多的来自内部的无休止内耗。 纵观历史,明朝中期的衰败似乎早有迹象。大明的内耗,主要体现在皇帝与官员之间、官员与官员之间,特别是内阁首辅与次辅之间的权力斗争。权力与利益的争夺,使得本应为国家百姓谋福利的官员,陷入了个人利益的争斗中。正因如此,黎民百姓的根本利益动摇,国家也随之走向衰败。 朱元璋在当年废除丞相制时,或许未曾意识到,这一决定对后来的大明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 万历帝继位后今日低价股票排名,张居正终于担任首辅,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。在年幼的朱翊钧面前,张居正拥有绝对的权力。与刘禅时期的诸葛亮相比,张居正的地位无疑是类似的。 然而,即便在权力巅峰,张居正依然冷静,并没有被权力冲昏头脑。他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,经济上实施“一条鞭法”,将土地、徭役和税赋合并征收,这样不仅能杜绝官员的腐败,还能有效增加财政收入。军事上,他任命戚继光和李成梁驻守北方,指派凌云翼等人平定西南,确保国土安宁。国计民生的稳定,才得以保障。 在官吏考核方面,张居正实施了严格的考成法,成为历史上最早的业绩考核制度。 张居正的改革让大明朝焕发了新的生机,国家政治清明,民生复苏。有人甚至认为,张居正主政后,海瑞一定会被重用。 然而,事与愿违,张居正并没有选择海瑞,即使许多官员力荐他。张居正执意不予启用海瑞。这其中的原因,并不仅仅是张居正个人的喜好。 海瑞比张居正年长11岁,尽管两人几乎在同一时期进入仕途,但海瑞的官职比张居正要高得多。海瑞因其正直无私,清廉刚正,被誉为“海青天”,在当时腐败的官场体系中,他是少数的清流。因其刚直性格,海瑞在官场中得罪了不少人,甚至因《治安疏》一事,激怒了嘉靖皇帝,后者差点因此为此气死。尽管如此,嘉靖皇帝并未杀海瑞,反而给予他一定的宽容。 对于张居正来说,他施行的大刀阔斧改革让大明王朝焕发活力,而海瑞这样一个刚直不阿的人,是否能够融入这个正在逐渐恢复秩序的官场呢? 张居正并非忘记了海瑞,而是他深知海瑞的个性和做官的方式,完全不符合大明王朝的官场现实。海瑞刚正不阿,顽固坚持自己的理念,忽视了官场中的人情世故和权力博弈。虽然他是个好官,但如果让他进入内阁,必定会搅乱本已逐渐稳定的局面。 张居正的判断并非没有道理,海瑞的加入,必然会破坏当前的平衡,导致权力斗争愈演愈烈。尽管张居正敬佩海瑞,但从政治的角度来看,不用海瑞或许是最合适的选择。海瑞的刚直,或许也让张居正在内心中产生了些许敬畏。
发布于:天津市仁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